首页 > 芯片 > 设计原理 > boost电路能做多少瓦,我想着知道升压型DCDCBoost变换器可适用的功率范围能够达到2

boost电路能做多少瓦,我想着知道升压型DCDCBoost变换器可适用的功率范围能够达到2

来源:整理 时间:2024-05-30 15:59:48 编辑:亚灵电子网 手机版

本文目录一览

1,我想着知道升压型DCDCBoost变换器可适用的功率范围能够达到2

功率有什么限制条件吗?呵呵风电的全功率变流器里面的BOOST其功率可以达到数兆瓦
没问题,用做功率因数校正的PFC电路做到几个kW到几十个kW都有,只要把主电路参数选好就行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。

我想着知道升压型DCDCBoost变换器可适用的功率范围能够达到2

2,我想着知道升压型DCDCBoost变换器可适用的功率范围能够达到2kw么

没问题,用做功率因数校正的PFC电路做到几个kW到几十个kW都有,只要把主电路参数选好就行

我想着知道升压型DCDCBoost变换器可适用的功率范围能够达到2kw么

3,gtx650ti boost 最高多少瓦

gtx650ti boost 最高满载应该是在180W左右,你CPU是95W,275W了;再加上其它的功耗,350W有点紧张了,如果可能换400W以上的电源比较稳妥
gtx650ti和gtx650ti boost性能差10%左右,gtx650ti boost性能提升了不少,主要是这个显卡提高了核心频率和显存频率,从而把显卡的整体性能提升上来了。

gtx650ti boost 最高多少瓦

4,12v电瓶倍压整流到24v怎么做能用24v100w内电器

将两只12V电瓶串联起来,就是24V电压。将一只12V电瓶的正极与另一只12V电瓶的负极连接在一起,在第一只电瓶的负极与第二只电瓶的正极就得到24V电压了。如果要使用这个串联起来的电瓶,去带24V100W用电器,应根据使用时间去选择电瓶的容量,使用时间越长,电瓶容量就需要越大。因为100W用电器,它工作时的电流就是:I=100W/24V=4.17A,如果是两只12V10AH的电瓶,这个用电器就可以工作两个多小时。

5,如何计算boost电感升压电路的功耗

d=(vomax-vin)/vomax=0.828电感电流il=io/(1-d)=3/29/(1-0.828)=0.6al=vin*d/f/il=5*0.828/40*1000/0.6=173uh.纹波取0.4, 最大电流ipk=il*(1+0.4/2)=0.72a所以你要去找一个,173uh, 额定电流大于0.72a的电感。如果还有问题请到大比特论坛问我,如果帮上了你的忙还望采纳答案!
资料:BOOST升压电路的电感、电容计算http://bbs.big-bit.com/thread-455705-1-1.html请采纳答案!

6,三电平boost电路最大能做多大功率

三电平(ThreeLevel,TL)整流器是一种可用于高压大功率的PWM整流器,具有功率因数接近1,且开关电压应力比两电平减小一半的优点。提到一种三电平Boost电路,用于对整流桥进行功率因数校正,但由于二极管整流电路的不可逆性,无法实现功率流的双向流动,提到了几种三电平PWM整流器,尽管实现了三电平,但开关管上电压应力减少一半的优点没有实现。三电平整流器尽管比两电平整流器开关数量多,控制复杂,但?具有两电平整流器所不具备的特点:1)电平数的增加使之具有更小的直流侧电压脉动和更佳的动态性能,在开关频率很低时,如300~500Hz就能满足对电流谐波的要求;2)电平数的增加也使电源侧电流比两电平中的电流更接近正弦,且随着电平数的增加,正弦性越好,功率因数更高;3)开关的增加也有利于降低开关管上的电压压应力,提高装置工作的稳定性,适用于对电压要求较高的场合。

7,24VDC经过BOOST升压电路升压到多少伏效率最高

输出电压可以看成两部分叠加,一部分是原有的24V,另一部分是提升出来的电压。原有的不存在效率问题,或者说100%,升出来的部分与电路效率有关,肯定小于100%。总效率为2部分合成,如果输出为48V,原有电压与提升电压各占一半,效率为两者的平均值,因此升压越高,效率低的成分所占比例越大,总效率越低。这就推出结论:升压越低,效率越高,升压为0(直接输出24V),效率达100%。
级数越多越导致效率低,既然电压一直高于输出电压,采样一级降压斩波就可以了,虽然从400v斩波到24v,压差大了些,可以通过改变变压器的一二次绕组变比,使得整体设计没有问题。

8,开关电源有的用BOOST或BUCK拓扑结构进行升压或降压 而有的开关

BOOST,BUCK是一种基本结构。其实还有BUCK-BOOST。电源的拓扑结构就这3种。开关电源用变压器升压降压,其实还是脱离不了基本的3个拓扑结构。变压器的目的仅仅是隔离而已。
1楼的可能理解错了楼主的意思,他并不是问开关电源隔离用变压器,而是问有的电源直接用工频变压器做升降压。目前是有的电源是直接将220V/50HZ的交流电通过工频变压器升压或者降压到需要的值,这样做的好处有几点:1、简单可靠;2、输出和输入隔离,对人来说安全;3、没有开关电源带来的电磁辐射和干扰缺点:1、对于大功率的电源来说,需要大的变压器,因此体积大,重;2、闭环控制不好做,也就是当输入电网电压变化时,输入的电压也会变化;对于BUCK和BOOST,都是非隔离的开关电源结构,他们的缺点和优点差不多和变压器直接变压的电源相对。可以参照前面我说的。功率的话没有确切的定论,BUCK、BOOST也可以做大功率,像现在逆变器几千瓦的前级电路也都会加一个BOOST,而BUCK,从几瓦到上百瓦也有有应用,电脑主板上的供电电源都是BUCK结构的,也有上百瓦的。
1楼正解,2楼误解了楼主的意思。
dsfgasgsdfg
你好!开关电源有隔离与非隔离之分,用变压器既是用来隔离输入输出,也可通过匝比进行变压,BOOST或BUCK拓扑结构的是非隔离的,用变压器的是隔离的。除了BOOST和buck还有很多其他拓扑结构。boost通常只是用来做PFC,据我所知很少直接用来做开关电源的;而BUCK在小功率非隔离开关电源上应用得很广泛。打字不易,采纳哦!

9,boost电路

摘要:提出了一种Boost电路软开关实现方法,即同步整流加上电感电流反向。根据两个开关管实现软开关的条件不同,提出了强管和弱管的概念,给出了满足软开关条件的设计方法。一个24V输入,40V/2.5A输出,开关频率为200kHz的同步Boost变换器样机进一步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正确性,其满载效率达到了96.9% 关键词:升压电路;软开关;同步整流 引言 轻小化是目前电源产品追求的目标。而提高开关频率可以减小电感、电容等元件的体积。但是,开关频率提高的瓶颈是器件的开关损耗,于是软开关技术就应运而生。一般,要实现比较理想的软开关效果,都需要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辅助开关为主开关创造软开关的条件,同时希望辅助开关本身也能实现软开关。 Boost电路作为一种最基本的DC/DC拓扑而广泛应用于各种电源产品中。由于Boost电路只包含一个开关,所以,要实现软开关往往要附加很多有源或无源的额外电路,增加了变换器的成本,降低了变换器的可靠性。 Boost电路除了有一个开关管外还有一个二极管。在较低压输出的场合,本身就希望用一个MOSFET来替换二极管(同步整流),从而获得比较高的效率。如果能利用这个同步开关作为主开关的辅助管,来创造软开关条件,同时本身又能实现软开关,那将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案。 本文提出了一种Boost电路实现软开关的方法。该方案适用于输出电压较低的场合。 1 工作原理 图1所示的是具有两个开关管的同步Boost电路。其两个开关互补导通,中间有一定的死区防止共态导通,如图2所示。通常设计中电感上的电流为一个方向,如图2第5个波形所示。考虑到开关的结电容以及死区时间,一个周期可以分为5个阶段,各个阶段的等效电路如图3所示。下面简单描述了电感电流不改变方向的同步Boost电路的工作原理。在这种设计下,S2可以实现软开关,但是S1只能工作在硬开关状态。 1)阶段1〔t0~t1〕该阶段,S1导通,L上承受输入电压,L上的电流线性增加。在t1时刻,S1关断,该阶段结束。 2)阶段2〔t1~t2〕S1关断后,电感电流对S1的结电容进行充电,使S2的结电容进行放电,S2的漏源电压可以近似认为线性下降,直到下降到零,该阶段结束。 3)阶段3〔t2~t3〕当S2的漏源电压下降到零之后,S2的寄生二极管就导通,将S2的漏源电压箝在零电压状态,也就是为S2的零电压导通创造了条件。 4)阶段4〔t3~t4〕S2的门极变为高电平,S2零电压开通。电感L上的电流又流过S2。L上承受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之差,电流线性减小,直到S2关断,该阶段结束。 5)阶段5〔t4~t5〕此时电感L上的电流方向仍然为正,所以该电流只能转移到S2的寄生二极管上,而无法对S1的结电容进行放电。因此,S1是工作在硬开关状态的。 接着S1导通,进入下一个周期。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,S2实现了软开关,但是S1并没有实现软开关。其原因是S2关断后,电感上的电流方向是正的,无法使S1的结电容进行放电。但是,如果将L设计得足够小,让电感电流在S2关断时为负的,如图4所示,就可以对S1的结电容进行放电而实现S1的软开关了。 在这种情况下,一个周期可以分为6个阶段,各个阶段的等效电路如图5所示。其工作原理描述如下。 1)阶段1〔t0~t1〕该阶段,S1导通,L上承受输入电压,L上的电流正向线性增加,从负值变为正值。在t1时刻,S1关断,该阶段结束。 2)阶段2〔t1~t2〕S1关断后,电感电流为正,对S1的结电容进行充电,使S2的结电容放电,S2的漏源电压可以近似认为线性下降。直到S2的漏源电压下降到零,该阶段结束。 3)阶段3〔t2~t3〕当S2的漏源电压下降到零之后,S2的寄生二极管就导通,将S2的漏源电压箝在零电压状态,也就是为S2的零电压导通创造了条件。 4)阶段4〔t3~t4〕S2的门极变为高电平,S2零电压开通。电感L上的电流又流过S2。L上承受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之差,电流线性?小,直到变为负值,然后S2关断,该阶段结束。 5)阶段5〔t4~t5〕此时电感L上的电流方向为负,正好可以使S1的结电容进行放电,对S2的结电容进行充电。S1的漏源电压可以近似认为线性下降。直到S1的漏源电压下降到零,该阶段结束。 6)阶段6〔t5~t6〕当S1的漏源电压下降到零之后,S1的寄生二极管就导通,将S1的漏源电压箝在零电压状态,也就是为S1的零电压导通创造了条件。 接着S1在零电压条件下导通,进入下一个周期。可以看到,在这种方案下,两个开关S1和S2都可以实现软开关。 2 软开关的参数设计 以上用同步整流加电感电流反向的办法来实现Boost电路的软开关,其中两个开关实现软开关的难易程度并不相同。电感电流的峰峰值可以表示为 ΔI=(VinDT)/L (1) 式中:D为占空比; T为开关周期。 所以,电感上电流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可以表示为 Imax=ΔI/2+Io (2) Imin=ΔI/2-Io (3) 式中:Io为输出电流。 将式(1)代入式(2)和式(3)可得 Imax=(VinDT)/2L+Io (4) Imin=(VinDT)/2L-Io (5) 从上面的原理分析中可以看到S1的软开关条件是由Imin对S2的结电容充电,使S1的结电容放电实现的;而S2的软开关条件是由Imax对S1的结电容充电,使S2的结电容放电实现的。另外,通常满载情况下|Imax| |Imin|。所以,S1和S2的软开关实现难易程度也不同,S1要比S2难得多。这里将S1称为弱管,S2称为强管。 强管S2的软开关极限条件为L和S1的结电容C1和S2的结电容C2谐振,能让C2上电压谐振到零的条件,可表示为式(6)。 将式(4)代入式(6)可得 实际上,式(7)非常容易满足,而死区时间也不可能非常大,因此,可以近似认为在死区时间内电感L上的电流保持不变,即为一个恒流源在对S2的结电容充电,使S1的结电容放电。在这种情况下的ZVS条件称为宽裕条件,表达式为式(8)。 (C2+C1)Vo≤(VinDT/2L+Io)tdead2 (8) 式中:tdead2为S2开通前的死区时间。 同理,弱管S1的软开关宽裕条件为 (C1+C2)Vo≤(VinDT/2L-Io)tdead1 (9) 式中:tdead1为S1开通前的死区时间。 在实际电路的设计中,强管的软开关条件非常容易实现,所以,关键是设计弱管的软开关条件。首先确定可以承受的最大死区时间,然后根据式(9)推算出电感量L。因为,在能实现软开关的前提下,L不宜太小,以免造成开关管上过大的电流有效值,从而使得开关的导通损耗过大。 3 实验结果 一个开关频率为200kHz,功率为100W的电感电流反向的同步Boost变换器进一步验证了上述软开关实现方法的正确性。 该变换器的规格和主要参数如下: 输入电压Vin24V 输出电压Vo40V 输出电流Io0~2.5A 工作频率f200kHz 主开关S1及S2IRFZ44 电感L4.5μH 图6(a),图6(b)及图6(c)是满载(2.5A)时的实验波形。从图6(a)可以看到电感L上的电流在DT或(1-D)T时段里都会反向,也就是创造了S1软开关的条件。从图6(b)及图6(c)可以看到两个开关S1和S2都实现了ZVS。但是从电压vds的下降斜率来看S1比S2的ZVS条件要差,这就是强管和弱管的差异。 图7给出了该变换器在不同负载电流下的转换效率。最高效率达到了97.1%,满载效率为96.9%。 4 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Boost电路软开关实现策略:同步整流加电感电流反向。在该方案下,两个开关管根据软开关条件的不同,分为强管和弱管。设计中要根据弱管的临界软开关条件来决定电感L的大小。因为实现了软开关,开关频率可以设计得比较高。电感量可以设计得很小,所需的电感体积也可以比较小(通常可以用I型磁芯)。因此,这种方案适用于高功率密度、较低输出电压的场合。麻烦采纳,谢谢!

10,BOOST电路为什么要工作在电流连续状态

电流不连续状态下的boost电路的工作效率较高,但是对电路尤其是开关管冲击较大,一般用于小功率情况下,大功率下一般采用电流连续模式。
摘要:提出了一种boost电路软开关实现方法,即同步整流加上电感电流反向。根据两个开关管实现软开关的条件不同,提出了强管和弱管的概念,给出了满足软开关条件的设计方法。一个24v输入,40v/2.5a输出,开关频率为200khz的同步boost变换器样机进一步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正确性,其满载效率达到了96.9% 关键词:升压电路;软开关;同步整流 引言 轻小化是目前电源产品追求的目标。而提高开关频率可以减小电感、电容等元件的体积。但是,开关频率提高的瓶颈是器件的开关损耗,于是软开关技术就应运而生。一般,要实现比较理想的软开关效果,都需要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辅助开关为主开关创造软开关的条件,同时希望辅助开关本身也能实现软开关。 boost电路作为一种最基本的dc/dc拓扑而广泛应用于各种电源产品中。由于boost电路只包含一个开关,所以,要实现软开关往往要附加很多有源或无源的额外电路,增加了变换器的成本,降低了变换器的可靠性。 boost电路除了有一个开关管外还有一个二极管。在较低压输出的场合,本身就希望用一个mosfet来替换二极管(同步整流),从而获得比较高的效率。如果能利用这个同步开关作为主开关的辅助管,来创造软开关条件,同时本身又能实现软开关,那将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案。 本文提出了一种boost电路实现软开关的方法。该方案适用于输出电压较低的场合。 1 工作原理 图1所示的是具有两个开关管的同步boost电路。其两个开关互补导通,中间有一定的死区防止共态导通,如图2所示。通常设计中电感上的电流为一个方向,如图2第5个波形所示。考虑到开关的结电容以及死区时间,一个周期可以分为5个阶段,各个阶段的等效电路如图3所示。下面简单描述了电感电流不改变方向的同步boost电路的工作原理。在这种设计下,s2可以实现软开关,但是s1只能工作在硬开关状态。 1)阶段1〔t0~t1〕该阶段,s1导通,l上承受输入电压,l上的电流线性增加。在t1时刻,s1关断,该阶段结束。 2)阶段2〔t1~t2〕s1关断后,电感电流对s1的结电容进行充电,使s2的结电容进行放电,s2的漏源电压可以近似认为线性下降,直到下降到零,该阶段结束。 3)阶段3〔t2~t3〕当s2的漏源电压下降到零之后,s2的寄生二极管就导通,将s2的漏源电压箝在零电压状态,也就是为s2的零电压导通创造了条件。 4)阶段4〔t3~t4〕s2的门极变为高电平,s2零电压开通。电感l上的电流又流过s2。l上承受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之差,电流线性减小,直到s2关断,该阶段结束。 5)阶段5〔t4~t5〕此时电感l上的电流方向仍然为正,所以该电流只能转移到s2的寄生二极管上,而无法对s1的结电容进行放电。因此,s1是工作在硬开关状态的。 接着s1导通,进入下一个周期。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,s2实现了软开关,但是s1并没有实现软开关。其原因是s2关断后,电感上的电流方向是正的,无法使s1的结电容进行放电。但是,如果将l设计得足够小,让电感电流在s2关断时为负的,如图4所示,就可以对s1的结电容进行放电而实现s1的软开关了。 在这种情况下,一个周期可以分为6个阶段,各个阶段的等效电路如图5所示。其工作原理描述如下。 1)阶段1〔t0~t1〕该阶段,s1导通,l上承受输入电压,l上的电流正向线性增加,从负值变为正值。在t1时刻,s1关断,该阶段结束。 2)阶段2〔t1~t2〕s1关断后,电感电流为正,对s1的结电容进行充电,使s2的结电容放电,s2的漏源电压可以近似认为线性下降。直到s2的漏源电压下降到零,该阶段结束。 3)阶段3〔t2~t3〕当s2的漏源电压下降到零之后,s2的寄生二极管就导通,将s2的漏源电压箝在零电压状态,也就是为s2的零电压导通创造了条件。 4)阶段4〔t3~t4〕s2的门极变为高电平,s2零电压开通。电感l上的电流又流过s2。l上承受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之差,电流线性?小,直到变为负值,然后s2关断,该阶段结束。 5)阶段5〔t4~t5〕此时电感l上的电流方向为负,正好可以使s1的结电容进行放电,对s2的结电容进行充电。s1的漏源电压可以近似认为线性下降。直到s1的漏源电压下降到零,该阶段结束。 6)阶段6〔t5~t6〕当s1的漏源电压下降到零之后,s1的寄生二极管就导通,将s1的漏源电压箝在零电压状态,也就是为s1的零电压导通创造了条件。 接着s1在零电压条件下导通,进入下一个周期。可以看到,在这种方案下,两个开关s1和s2都可以实现软开关。 2 软开关的参数设计 以上用同步整流加电感电流反向的办法来实现boost电路的软开关,其中两个开关实现软开关的难易程度并不相同。电感电流的峰峰值可以表示为 δi=(vindt)/l (1) 式中:d为占空比; t为开关周期。 所以,电感上电流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可以表示为 imax=δi/2+io (2) imin=δi/2-io (3) 式中:io为输出电流。 将式(1)代入式(2)和式(3)可得 imax=(vindt)/2l+io (4) imin=(vindt)/2l-io (5) 从上面的原理分析中可以看到s1的软开关条件是由imin对s2的结电容充电,使s1的结电容放电实现的;而s2的软开关条件是由imax对s1的结电容充电,使s2的结电容放电实现的。另外,通常满载情况下|imax||imin|。所以,s1和s2的软开关实现难易程度也不同,s1要比s2难得多。这里将s1称为弱管,s2称为强管。 强管s2的软开关极限条件为l和s1的结电容c1和s2的结电容c2谐振,能让c2上电压谐振到零的条件,可表示为式(6)。 将式(4)代入式(6)可得 实际上,式(7)非常容易满足,而死区时间也不可能非常大,因此,可以近似认为在死区时间内电感l上的电流保持不变,即为一个恒流源在对s2的结电容充电,使s1的结电容放电。在这种情况下的zvs条件称为宽裕条件,表达式为式(8)。 (c2+c1)vo≤(vindt/2l+io)tdead2 (8) 式中:tdead2为s2开通前的死区时间。 同理,弱管s1的软开关宽裕条件为 (c1+c2)vo≤(vindt/2l-io)tdead1 (9) 式中:tdead1为s1开通前的死区时间。 在实际电路的设计中,强管的软开关条件非常容易实现,所以,关键是设计弱管的软开关条件。首先确定可以承受的最大死区时间,然后根据式(9)推算出电感量l。因为,在能实现软开关的前提下,l不宜太小,以免造成开关管上过大的电流有效值,从而使得开关的导通损耗过大。 3 实验结果 一个开关频率为200khz,功率为100w的电感电流反向的同步boost变换器进一步验证了上述软开关实现方法的正确性。 该变换器的规格和主要参数如下: 输入电压vin24v 输出电压vo40v 输出电流io0~2.5a 工作频率f200khz 主开关s1及s2irfz44 电感l4.5μh 图6(a),图6(b)及图6(c)是满载(2.5a)时的实验波形。从图6(a)可以看到电感l上的电流在dt或(1-d)t时段里都会反向,也就是创造了s1软开关的条件。从图6(b)及图6(c)可以看到两个开关s1和s2都实现了zvs。但是从电压vds的下降斜率来看s1比s2的zvs条件要差,这就是强管和弱管的差异。 图7给出了该变换器在不同负载电流下的转换效率。最高效率达到了97.1%,满载效率为96.9%。 4 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boost电路软开关实现策略:同步整流加电感电流反向。在该方案下,两个开关管根据软开关条件的不同,分为强管和弱管。设计中要根据弱管的临界软开关条件来决定电感l的大小。因为实现了软开关,开关频率可以设计得比较高。电感量可以设计得很小,所需的电感体积也可以比较小(通常可以用i型磁芯)。因此,这种方案适用于高功率密度、较低输出电压的场合。
文章TAG:boostboost电路能做多少瓦我想着知道升压型DCDCBoost变换器可适用的功率范围能够达到2

最近更新

  • 美的智能家具芯片,智能家居品牌排名有哪些推荐?美的智能家具芯片,智能家居品牌排名有哪些推荐?

    美的空调芯片、智能家居采购。海尔U-home智能家居有无线和有线两种网络,无线可以通过移动网络实现,并具有安全指数智能识别功能,实现了居家安全、舒适和流通的好处,有了特别智能的芯片,你不.....

    设计原理 日期:2024-05-30

  • led驱动能过多少雷击,如何提高led照明驱动电源的浪涌能力led驱动能过多少雷击,如何提高led照明驱动电源的浪涌能力

    本文目录一览1,如何提高led照明驱动电源的浪涌能力2,智能路灯的LED电源的抗雷电压应该是多少3,LED灯在打雷时驱动器炸开了怎么回事可以拿会给商家吗如果不肯4,led灯为什么怕打雷我家LED吸.....

    设计原理 日期:2024-05-30

  • 单片机基准电压分压,单片机IO口如何降压?单片机基准电压分压,单片机IO口如何降压?

    参考电压。参考电压有很多种:单片机电源电压;内置高精度电压(如果有AD功能),检查MCU端口的电压取决于您的参考电压,即楼上的VCC,参考电压,之所以分压并使用电阻,是因为单片机ADC的基准电压一般.....

    设计原理 日期:2024-05-30

  • 英飞凌栅极驱动芯片,栅极驱动器芯片功能英飞凌栅极驱动芯片,栅极驱动器芯片功能

    常规的方法是PWM控制,常见的驱动方法有两种:集成电机驱动芯片;使用MOSFET和专用栅极驱动芯片。驱动器的容量不足,mosfet的栅极驱动电阻用于调节栅极导通的开关时间,降低mosfet被噪声击穿的.....

    设计原理 日期:2024-05-30

  • 电路中的虚电,虚电路中的虚是什么意思?电路中的虚电,虚电路中的虚是什么意思?

    在充电过程中,如果充电器的电压或电流不稳定,或者充电宝的内部电路出现故障,电池电压也会下降。导致电动汽车“虚电”的原因如下:在无镉电池出现之前,电动汽车电池中含有镉,可以增强电池导.....

    设计原理 日期:2024-05-30

  • 麒麟芯片多少nm,华为手机芯片哪个最好?麒麟芯片多少nm,华为手机芯片哪个最好?

    华为麒麟芯片突破5nm工艺了吗?由于限制,麒麟芯片可能采用14纳米工艺,但其性能仍高于骁龙680等老芯片。如果华为麒麟芯片真的达到5nm工艺,并且是本土企业设计生产的话,那么,麒麟7000芯片到底.....

    设计原理 日期:2024-05-30

  • AD芯片绿了,ad芯片为绿色AD芯片绿了,ad芯片为绿色

    AD,AD默认不允许有重叠组件,所以报告是错误的。导入带有Ad和原理图的pcb后,许多元件显示为绿色,但修改规则后,绿色消失,这一步是对的,应该是组装区,也就是贴片机在PCB上贴装时,芯片所在的区域不.....

    设计原理 日期:2024-05-30

  • 锂电池电动车电压多少正常,电动车锂电池电压差有些正常锂电池电动车电压多少正常,电动车锂电池电压差有些正常

    如果锂电池的正常电压在额定电压时,锂电池电动汽车的输出电压应为,当充满电时,电压为,而高压锂电池由多个额定电压组成。H电动车锂电池的外部尺寸是多少?镍氢电池在电动汽车中提供了更高的.....

    设计原理 日期:2024-05-30